一、课程基本情况(中英文对照)
课程编号:
课程中文名称:山地生物学野外实习
课程英文名称: Biological Field Practice in Mountainous
课程总学时:64
课程学分:2
开课学期:夏学期
开课单位:生物学院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命科学试验班
所需先修课: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
课程负责人:邵小明
二、课程内容简介
山地生物学野外实习是继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理论和实验课程完成之后所开设的一门野外实践课程。该课程以山地生物为学习和研究对象,开展生物物种识别、标本制作、山地野外工作常用仪器和器具的使用方法以及陆地农业生产学习等教学实践活动,同时开展物种与环境关系以及相关专题研究,使学生对山地生物野外工作的方法、对山地生物及其生活环境以及对农业生产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并学习在实践中发现科学问题,通过专题设计、试验、数据处理、写作、答辩等研究型学习过程使学生从研究角度上认识生物及其环境,为创新性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纲要
第一部分 实习前的准备工作(1天)
[主要内容]:1. 实习的分组:由各班根据情况组合,每班3组,每组8-10人,设组长和副组长各一人,各组设立2个小组,小组长由组长和副组长兼任。
2. 实习用具的准备:由实验员准备野外基本仪器设备;各组可以根据专题论文需要提出相应的仪器设备,在经费许可的情况下给予准备。
3.实习专题资料查询:各小组通过出版物和网络了解实习环境,再根据实习基地的情况,开展实习专题的讨论,提出1-2个相应的、适合于实习操作的科学问题,并在实习前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查询,设计相应的专题研究方案。
4. 动员大会:由实习小组组织,全体实习教师和实习学生参加。邀请院领导作动员报告,并由实习指导教师介绍实习情况和注意事项。
5. 实习专题论文指导报告:由指定指导教师讲授。
[教学要求]:了解分组的意义,知晓遵守纪律和实习安全的重要性;了解如何准备野外实习仪器和器具、查阅相关资料以及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实习安全
[教学难点]:论文写作
[授课天数]:1天
(备注:与海滨实习可以合并进行)
第二部分 实习讲座和研讨
[主要内容]:1.介绍东灵山实习基地地质历史、动植物、微生物种类及其分布概况,山区野外工作方法和相关仪器设备使用方法等。
2.陆地动植物、微生物标本的采集、制作与保存。
3.生物群落及与环境关系调查方法介绍。
4.灯诱方法
5.各小组与指导教师讨论专题论文的选题、设计。
[教学要求]:了解实习基地基本环境特性;了解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方法、生物群落及其相关调查方法;了解灯诱方法,完成山地实习专题的设计。
[教学重点]:标本采集与制作
[教学难点]:实习专题设计
[授课天数]:1天
第三部分 实践过程
[主要内容]:1.生物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1天)
在不同海拔、不同生境下调查、采集生物标本,练习和掌握标本采集与制作的过程。拍摄相关实习照片。
2.生物标本的鉴定(1.5天)
利用所学的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观察、描述和鉴定所采集的生物标本,学会使用检索表等工具书鉴定,鉴定生物种类不少于100种(其中植物不少于50种、动物不少于40种、微生物不少于10种)。
3.植被垂直地带性的观察(1天)
观察东灵山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析各垂直地带植被的类型及其特点。
4. 生物群落和多样性调查、分析方法(1天)
选择合适的样地,采用样方法调查样地中生物群落特征及多样性,统计分析植物群落和生物多样性特征,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提交报告。
5. 小专题研究(2.5天)
结合实习基地环境的特点,提交小专题研究方案。由指导教师审核后,按组进行小专题研究。各组进行专题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处理。按科学论文格式撰写专题小论文。
6.农业参观学习(1天)。
[教学要求]:掌握生物标本采集、制作与鉴定方法,能识别常见生物物种;了解生物分布规律;学习生物群落野外调查方法;完成山地专题论文研究;了解农业生产特征。
[教学重点]:标本采集与制作
[教学难点]:专题研究
[授课天数]:1天
考核方式:实习纪律、态度和表现30%,考试(口试或者笔试)30%,小专题40%。
四、教材与学习资源
1、《北京植物志》,贺士元等编,北京出版社,1984,第二版
2. 《北京植物检索表》,贺士元等编,北京出版社,1992,第二版
3、《植物物生物学野外实习手册》,实习指导小组编写
4.《中国蛾类图鉴》,科学出版社
5.《北京蝶类原色图鉴》,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6.《北京地区常见植物与昆虫分册》, 中国林业出版社
执笔人:邵小明
审定人:王宝青
2011年4月20日制定